大学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,在建设革新型国家里担负着要紧使命。今日本版刊发《革新型大学,该是什么样》,对刚刚闭幕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平台热门问题进行了评述;《孕育革新的种子》透过首都大学生创意文化节看到了革新的萌芽;《恩度,饿死癌细胞》则报道了高校科技工作者在征服癌症攻坚战中的革新之举。期望这组报道对大家理解大学革新的内涵有所裨益。
在以“革新和服务”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平台上,140多位校长议论风生——
7月中旬的上海仿佛一座巨大的桑拿房,此间召开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平台与天气一样热门,来自国内外的大学校长展开热烈讨论。
他们在谈论什么?培养革新型人才、大学服务于社会、教学科研机构的革新……一个个有关革新的话题被提起,在碰撞之间,革新型大学这个定义在大家头脑中渐渐明确起来。
●既要有教授,也要有技术员和高级技工——
教师,革新型大学的基础
“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挑战是怎么样吸引世界水平师资。高等教育扩招容易,但要吸引高水平教师,大概还需要二三十年时间。”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·亨尼斯说:“为防止‘近亲繁殖’,大家大多招收外校培养的硕士、博士,极少招收自己培养的学生。这一般是很大学的标志之一。”
无独有偶。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名誉校长罗德里克·弗雷泽说:“刚毕业的研究生一律不可以直接留校执教。出色人才,需要有丰富的历程。对于学校而言,不同背景、不同历程、不同常识结构的人才聚集在一块,有益于智慧的碰撞与交流。”
“应当健全高校的人才类型,教师队伍不可以都由博士组成,不可以全是教授。”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。在他看来,国内高校人才结构紧急不合理,很多高校常见缺少出色技术员和高级技工这类的人才。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例,伴随唯一的吹玻璃工人退休,该校化学系有着多年历史的玻璃车间宣告关闭,从此所有玻璃实验器材全部依赖买成品。为此,朱清时建议,高校应从企业招收一些技术职员扩充到高校队伍中来。
当然,只有热爱学生的老师才大概成为好老师。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校长杨祖佑热衷教学,曾12次获普渡大学颁发的杰出教学奖,在担任校长后仍然继续开课教授本科生及指导研究生。“教学是一种享受,教授必须要自己去教,而不可以让其他人代劳。”他深有感触地说。
对于中国高校中存在的“教而优则仕”现象,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·雷文笑着摇摇头。在他看来,有不少教授,其长处在于科研,繁忙的行政管理不只埋没了他们的才能,还耽误了他们继续科研的脚步。大学的管理者应当选出有管理能力的人和有研究天分的人,让他们各司其职。
记者感言:与1998年相比,国内大学现在在校生增加到4倍以上,而教师人数还不到2倍。比数目的缺少更让人担心的是优质教师的缺少。大学教师中高学历者比比皆是,但高学历并不意味着优质,况且有的教师虽然水平不低,却不沉迷教学。没一支优质的热爱教学的教师队伍,建设革新型大学将无从谈起。
●不挑战学术权威,非常难成为革新人才——
学生,革新型大学的重要
“我是研究机器人的,期望机器愈加像人,但作为校长,我担忧把人培养得像机器。”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一番话引起在座校长的共鸣。犹如企业家关心我们的商品一样,学生无疑是中外大学校长们关注的焦点,而怎么样培养革新型人才是他们眼下的课题。
革新型人才应拥有扎实的常识基础。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说,学生只有把入门知识学扎实了,对某个学科范围产生兴趣,并为之努力,才大概激起出革新火花。
革新型人才应培养革新人格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,大学要提升学生的剖析判断能力和理性的批判精神,要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真理、捐躯科学的品质,关注现实、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,严谨勤奋的学风和学术研究的兴趣。要有“敢为天下先”的勇气,不敢挑战学术权威,非常难成为革新型人才。
革新型人才应具备协作精神。香港岭南大学校长陈坤耀说,革新型人才需要擅长和其他人共事、交流,协同攻关,集思广益。
革新型人才应主动实践。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说,中国学存活在紧急的“被动实践”问题,也就是他们实践的对象、办法、程序等重要要点总是是由老师指定的,完全像“做习题”,而想法总是来自主动实践中的自由探索。
尽管校长们眼中的革新型人才各有千秋,但有一些是相通的,这类人才与“应试教育”无关,与“灌输式教育”无关,大学校长们此刻考虑的不是教会学生什么,而是给他们一片自由的思想天空。
记者感言:正如大学校长们所担心的:应试教育把学生的革新能力抹杀了,毕业后又需要他革新,为时已晚!在革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,大学只不过其中的一环,只有从教育的刚开始入手,一环扣一环,才能产生好的成效。学校要为学生的一生做好筹备,最后目的是无论学生选择什么职业,都有成功的可能性。
●只问耕耘,不问收成,自然会有收成——
环境,革新型大学的保障
浮躁、学术造假、急于求成……在一些校长极力声讨这类校园不正之风时,另一些校长却看上去非常平静:
“只问耕耘,不问收成,自然有收成”,说这句话的杨祖佑校长,带领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创造了一个奇迹——在过去的8年中,涌现了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。当被频频问及成功的诀窍时,他的回答出人意料又意在其中。
“我想不起来近期发生的学术造假事件是在什么时间了,事实上,大家的每一位学生都有老师的辅导,在他们需要帮助时能准时得到帮助”,剑桥大学副校长伊安·莱斯利说。他觉得,剑桥大学遏制学术造假得益于学校长久以来打造的好学术环境。
“大家努力支持最好的、最出色的人做科研。哪个的想法最好,研究记录最扎实,科研经费就会更多。至于研究什么课题,完全是学者自己决定。支付经费的人完全不会干预学者的研究。” 约翰·亨尼斯说。
“高校科研倾向于基础研究,不知什么时间才会有结果,大家有位教授默默无闻地工作了10年,最后解决了一个世纪难点,所以,不只校长们要‘有点耐心’,整个社会也需要‘耐得住寂寞’。”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说。
“校长并非高高在上的,而要和大伙在一块,成为他们的同事和朋友。我的责任就是让他们工作顺畅。他们遇见什么障碍,可以随时告诉我。”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伊安·洽博说。
宽容、自由、诚信、信赖、耐心……这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获胜之道?中国的大学校长们陷入了沉思。行胜于言,该是大学乃至全社会埋头做事的时候了。
记者感言:革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,大学所做的,应当为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创造革新的环境与环境。革新环境的打造并不是1日之功,需要几代人去维护去努力,它的成效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到,却可以让一所大学维持永久的革新活力。